巨吻棘头虫病

巨吻棘头虫病

概述:巨吻棘头虫病(macracanthorhynchiasis)是猪巨吻棘头虫(Macrocanthorhus hirudinaceus)寄生于小肠所致。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猪是重要的传染源,人传播的意义不大。天牛和棕色鳃金龗等甲虫既是棘头虫的中间宿主,又是其传播媒介。人可通过吞食中间宿主或棘头体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而受染。在流行区,儿童有烧吃、烤吃甚至生吃天牛、金龗的习惯,所以患者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主。在辽宁、山东、河北、天津、河南、安徽、海南、四川、吉林、内蒙古等1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,辽宁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,发病季节多在6~11月间。

病因

病因:成虫呈乳白色或淡红色,体表有明显的横皱纹,尤其体前部为甚。圆柱形,前端粗大,后端渐细,尾端钝圆。整条虫体由吻突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组成。吻突呈球形,可伸缩,其周有5~6排尖锐透明的吻钩,每排6个,呈螺旋形排列。颈部短,圆柱形,与吻鞘相连。无口及消化道,营养物质自体表吸收。雌虫大小约为(20~65)cm×(0.4~1.0)cm,雄虫大小约为(5~10)cm×(0.3~0.5)cm。虫卵呈卵圆形,深褐色,大小约为(67~110)μm×(40~65)μm,卵壳厚,由三层组成,成熟虫卵内含一个幼虫——棘头蚴(图1)。成虫寄生猪小肠内,卵随粪排出,能在土壤中生存数月之久。卵被金龗子、天牛等甲虫吞食后,穿透肠壁入体腔形成囊胞,2~3月后发育为传染期幼虫(棘头体),被猪吞食后,经2~3月成熟产卵。人可因偶然吞食中间宿主或棘头体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而受染,但人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,故在人体内,棘头虫大多不能发育成熟和产卵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人可通过吞食中间宿主或棘头体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而受染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症状轻重和寄生的虫数有关,多数为1条。患者可有阵发性腹痛腹泻、消瘦、贫血,以及恶心、呕吐、失眠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。少数可有肠穿孔或肠梗阻,部分病人可扪及腹部包块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并发症有肠穿孔或肠梗阻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粪便检查(涂片法、沉淀法)发现虫卵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诊断

诊断: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有食甲虫类的历史,个别病人可因服用驱虫药而排出虫体,或因急腹症于手术时发现虫体,则可以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但需要与姜片虫病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对症治疗  腹痛者给解痉剂;营养不良、贫血者应加强营养、补充铁剂。
    2.驱虫治疗  尚无特效驱虫药。可服阿苯达唑,成人400~600mg,顿服,儿童剂量减半。甲苯达唑与左旋咪唑也可应用。
    3.手术治疗  肠道病变演变为急腹症时应立即手术,并钳出虫体。

预后

预后:一般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加强卫生宣传,不吃甲虫。猪实行圈养,饲料避免含甲虫。如猪已感染可行驱虫治疗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